一、為什麼需要溝通?親師溝通其實與一般的溝通一樣,是做一個分享、建立一個對孩子共識、對教養的共識,也可以更了解老師的教學的方式、班級經營的理念。舉例而言:現在小朋友很聰明,寫聯絡簿時會用鉛筆寫,然後將不想寫的功課擦掉讓媽媽簽名,到學校時再補上去,老師發現學生沒寫作業,可能會誤認為家長怎麼沒先檢查孩子有沒有寫功課就簽名,若家長老師雙方有良好的溝通方式,了解老師的作風後,也較能發現孩子的問題所在。 二、家長對於溝通的擔心溝通的時機是先溝通好?或後溝通好?先溝通的優點是能先讓老師了解孩子的特殊情況,但又會擔心打擾到老師。溝通時要了解雙方處於什麼立場,通常雙方都有自己的擔心與善意,溝通會出問題主要是善意沒有表達出來,讓別人感到的是壓力,才會造成溝通失敗。通常開學的第一天,老師都很繁忙,較不適合在此時機跟老師談孩子的狀況。若學校的輔導機制運作完善,則可透過學校的輔導室來與導師約合適的時機。 孩子發生什麼樣的狀況是我們家長需要去溝通的?小朋友回家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抱怨,有些是單純的抱怨,有些是真的代表孩子在適應上有些辛苦了,需要家長的幫忙。哪方面的辛苦是需要跟老師溝通的地方、哪些部分是需要家長自己多協助小朋友去挑戰適應,這是家長需要學習的。 在孩子學習問題方面可以分為:1.學習能力2.學習習慣3.學習動機。如果是學習動機和習慣出現了問題就是需要家長去幫助協助,例如:孩子不喜歡數學,對數學沒有學習的動機,此時家長可以想想如何引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有些小朋友寫功課很慢是因為寫功課時東摸摸西摸摸、無法專心,或是非寫完第一題才要寫下一題,此時家長需培養孩子正確的習慣,讓孩子學習適合他的方法,幫助孩子去克服。若是孩子的學習能力不能符合老師的期待就需要跟老師進一步的溝通,可以把對孩子能力的瞭解讓老師知道,那些部分的量是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有無其他的替代方案(讓老師的教學目的可以達到),也讓老師知道家長很願意做督促的角色,來達到雙贏的溝通 家長在溝通前大多擔心打擾到老師,基本上家長可以先了解老師的立場,先站在老師的立場跟他做溝通,這樣得溝通比較不會落入只滿足家長的需求。溝通會造成一方的不愉快,通常是因為家長急於談自己想談的而忽略了對方的立場,在溝通前若能將雙方的立場與角色放在心理,在措辭上多注意,就能避免掉一些不必要的誤會,也才能達到溝通的目的。
---------想想雙方的期待和不期待發生的事

羅慧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慧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愛彌補

羅慧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慧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慧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慧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